早期的計時裝置,體積都相當龐大,利用齒輪及錘碼來達到計時的目的。

到了十六世紀初期,德國紐倫堡有位叫做亨藍的天才鎖匠造了一個鐘,驅動這個的不再是之前機械鐘的大錘碼,而是個圈繞的鐵彈簧(也就是發條)。亨藍所造的這個蛋形小鐘,可以說是人類第一個錶,後來稱為「紐倫堡之蛋」,當時在歐洲的富豪階級非常流行。

100多年來,我們所用的手錶都是機械手表,它是以擺輪和遊絲為振動系統,由發條提供能量的。機械手表也一直不婁地在改進,如發明了自動表、快擺表、日曆表等等,但是由於受溫度、氣壓、地球引力的影響,加上本身機械結構和裝配過程中的誤差,就是最好的機械表,它的每日走時誤差一般也有3-5秒左右。

  1952年,英國發明了電動表,用化學電池作能源,代替機械手表中的發條,由於化學電池提供的能量比較穩定,所以走時的精確度得到了提高,但由於電池的電能是通過機械接點傳給擺輪的,而機械接點開關次數多了很容易損壞,所以這種表未能得到推廣,然而,它對傳統機械手表的結構進行的變革、把手錶與電掛上鉤的作法卻打開了人們的思路,使電子手錶應運而生。

 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,在短短的20多年中,電子手錶飛速發展,至今已經經歷了四代的演變。

  按電子手錶的基本結構和走時精度來說,第一代電子手錶應是擺輪式電子手錶,1963年由瑞士研製成功。它與電動手錶不同的地方是用電晶體、電阻等元件組成無接點開關電路,來代替易損壞的機械接點,由於這種手錶不骨發條。齒輪系統受力小,磨損較少,因而使用壽命較長,走時精確度比電動手錶略高。這種手錶於1967年投入市場後,曾在歐洲流行一時。

  如果按電子手錶製成的時間來說,最早的電子手錶應是1953年由瑞士試製成功的音叉式電子手錶,大家知道,只要把間叉輕輕一敲,音叉就會發生振動面發出一定頻率的聲音,間叉式電子手錶就是利用這個特性製成的。它用一個小音叉和晶體三極管無接點開關電路組成音叉振盪系統,來代替擺輪遊絲振動系統,音叉的振動頻率為每秒300赫茲,所以這種表走動時聽不到滴答聲而只發出輕微的嗡嗡聲,音叉振盪系統產生的時間信號推動秒針、分針、時針轉動以指示時間,這種表走時誤差每天穩定在2秒以內。

  由於音叉式電子手錶的加工、裝配、調整都比較複雜,所以還沒有來得及大量推廣就被第三代、第四代電子手錶所代替。但它把手錶與日新月異的電子技術聯繫起來,為電子手錶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
1328865904[1].jpg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1328865909[1].jpg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完整內容請見http://easybuy.e-jama.com/更多資料

《SEIKO》Premier系列三眼計時腕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KNY 風尚金屬質感手環表-黑
需樂購幣:1225 X 1122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需樂購幣:206 X 1206

完整內容請見http://easybuy.e-jama.com/更多資料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伊仕瑪購物廣場 的頭像
    伊仕瑪購物廣場

    easybuy6688的部落格

    伊仕瑪購物廣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